邹忌讽齐王纳谏
词典收录
词语解释
散文篇名。载《战国策·齐策》,篇题后人所加。齐人邹忌貌美而不如城北徐公,但他的妻、妾、客人都因不同原因,反说徐公不如他。邹忌见到徐公,自叹不如,由此联想到国君的过失也会因臣子的私欲而受到掩盖,因而建议齐王接纳臣民的劝谏。齐王从之,国家因此提高了声望。文章语言精炼,善于运用排比、层递的手法。
构词分析
邹
拼音:
zōu
解释:
邹
古国名
邹,鲁县古邾国,帝颛顼之后所封。--《说文》。朱按,曹姓。邹者,邾娄之合音,战国时穆公改号邾娄为邹,后为楚所灭,若今济南府邹平县之邹。
邹人与楚人战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又
邹敌楚战。
通驺”
姓
邹忌讽齐王纳谏。(邹忌,齐国人,善鼓琴,有辩才。曾为齐相,封成侯。讽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喻。纳采纳,
邹(鄒)zōu周代诸侯国名,又叫"邾"。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。
邹jù 1.颜浊邹,人名。
忌
拼音:
jì
解释:
忌
(形声。从心,己声。本义憎恨)
同本义
忌,憎恶也。--《说文》
而忌处者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不克不忌。--《大戴礼记·卫将军文子》
子将助天为虐,不忌其不祥乎?--《国语·越语》
又如忌恶(憎恶坏人坏事);忌愤(怨愤,嫉恨)
嫉妒
操虽称美,心甚忌之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忌前(妒嫉贤才);忌妇(妒妇,善妒的妻子);忌克(忌妒他人才能而想超过他);忌才(嫉妒他人的才华或才能)
禁忌;忌讳
公室卑则忌直言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
忌怒,则能害己。--《韩非子·说
忌jì
⒈嫉妒,憎恨妒~。~能。~才。
⒉怕,顾虑,畏惧~惮。顾~♂行无~。
⒊禁,戒~烟。~嘴馋。~吃生冷。
⒋
①由于风俗、习惯等原因,对某些事物或言行采取回避或隐避。
②对某些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,力求避免。"忌讳"、"禁忌"也省作"忌"童言无~。故兵法~之。
讽
拼音:
fěnɡ
解释:
讽
(形声。从言,风声。本义背诵;朗读;传诵)
同本义
讽,诵也。--《说文》
兴道讽诵言语。--《周礼·大司乐》。注倍文曰讽,以声节之曰诵。”
少不讽。--《荀子·大略》。注谓就学讽诗书也。”按,诗风雅颂三类,以风为之,风借为讽。
今我讽遗文,思人至其乡。--唐·白居易《游襄阳怀孟浩然》
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。--《西游记》
又如讽味(诵读诗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);讽经(念经);讽书(背书);讽术(背诵经艺)
婉言微辞或指责
讽,谏也。--《广雅》
论礼有五,谏讽为上。--《
讽 fěng
⒈用含蓄的话词劝告或讥刺谈笑~谏。~刺小品。挖苦讥~。
⒉背书,不看着书本子念读~诵。
齐
拼音:
qí
解释:
齐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。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,表示地面。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)
同本义
齬,禾麦吐穗上平也。--《说文》
立如齐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整齐
其君齐明衷正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
为齐敬也。--《国语·楚语》
气候不齐。--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上下方整,前后齐平。--王羲之《题笔阵图》
进退得齐焉。--《白虎通·礼乐》
又如齐均(整齐均匀);齐贝(整齐的贝壳。即编贝”);齐肃(整齐严肃)
平等
齐明而不竭。--《荀子·脩
齐(齬)qí
⒈一致,不乱,一同,等同~心。整~。一~。百花~放。水深~腰。
⒉全,完全~全。人到~了。
⒊治理~家。~民。
⒋周代诸侯国名,战国时七雄之一,在今山东东北及河北东南一带。
⒌朝代名
①南朝之一,又称"南齐",公元479-502年。第一代君主是萧道成。
②北朝之一,又称"北齐",公元550-577年。第一代君主是高洋。
齐jī 1.通"跻"。升;登。 2.通"齑"。指用酱拌和切碎的菜和肉。泛指酱菜或腌菜。
齐zhāi 1.庄重;严肃恭敬。 2.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,以示庄敬。 3.古人祭祀或典礼所居的宫室,所用的器物。参见"齐宫"﹑"齐服"﹑"齐牛"。
齐jì 1.后作"剂"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药物。 2.泛指药料。 3.后作"剂"。调剂;调和。 4.后作"剂"。酌量。 5.后作"剂"。分量。 6.后作"剂"。量词
。多用以计量药物。 7.后作"剂"。指调味品。 8.后作"剂"。差别。 9.带糟的浊酒。 10.引申指酿造。 11.合金。 12.界限。 13.指极限。 14.限制;局限。
15.通"济"。成功;成熟。 16.通"济"。助长;辅助。 17.通"济"。止息;平定。 18.通"济"∶;顺利。 19.通"齮"。疾。敏捷;快速。参见"齐给"﹑"齐疾"。 20.通"齮
"。疾。明智。参见"齐圣"。 21.通"齮"。疾。辨明。《易.系辞上》"齐小大者存乎卦。"韩康伯注"齐,犹言辩也。"一说,齐,列,序列。见清愈樾《诸子平议.周易二
》﹑高亨《周易大传今注》卷五。
齐zī 1.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。 2.泛指长衣的下摆。 3.谓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。 4.引申指丧服。参见"齐衰"﹑"齐斩"。 5.通"资"。财物。 6.通"资"。见"齐
斧"。 7.通"茨"。蒺藜。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。 8.通"粢"。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。
齐jiǎn 1.通"剪"。修剪;截断。 2.通"醮"。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。
王
拼音:
wánɡ
解释:
王
(会意。本作士”,是能独立任事的人,后加一横,表示在士”之上,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,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◇帝”、王”同步降职,帝成了人间的皇帝,而王
”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。本义天子、君主)
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
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--《诗·小雅·北土》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王,天下所归往也。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,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。三者,天、地、人也;而参通之者,王也。”--《说文》
王,天子也。--《释名》
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周衰,列国皆僭号自
王wáng
⒈国君国~。帝~。
⒉〈古〉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~。~府。
⒊大~父~母(祖父祖母)。
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~★~、子~。百花之~。
王wàng〈古〉统治,做君主,统一天下~此大邦。自立为~。以德行仁者~。
纳
拼音:
nà
解释:
纳
(形声。从糸,内声。本义丝被水浸湿)
同本义
纳,丝湿纳纳也。--《说文》
衣纳纳而掩露。--刘向《九叹·逢纷》
又如纳纳(潮湿的样子)
收藏;收入
察纳雅言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又如采纳;容纳;藏垢纳污(包藏容纳污秽之物。比喻包容坏人坏事)
纳”假借为接纳”;接受
几以不纳死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遂开门纳众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诬守纳己赇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纳钱案上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纳质(接受质证;接受质询);纳采(
纳nà
⒈收进,接收~入。接~。吐故~新。
⒉接受采~。
⒊缴付~税。~公粮。
⒋享受~凉。~福。
⒌缝补~鞋底。补补~ ~。
⒍
⒎
⒏
谏
拼音:
jiàn
解释:
谏
(形声。从言,柬声。本义直言规劝)
同本义
谏,证也。--《说文》
谏者,正也。--《楚辞·七谏序》
谏,犹正也。以道正人行。--周礼·司谏》注
掌谏五恶。--《周礼·保氏》。注以礼义正之。”
三谏不从。--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
宫之奇之为人也,懦而不能强谏。--《左传·僖公二年》
保氏常谏王恶。--《周礼·地官》
大臣强谏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扶苏以数谏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忠谏之路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不为拒谏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又如谏阻纳质(
谏jiàn〈古〉规劝君主、尊长或朋友,使其改正错误或过失进~。力~。
应用场景
含有"邹忌讽齐王纳谏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
邹忌讽齐王纳谏相关词语
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关
关于汉语词典

为您提供最新的汉语词典查询服务,目前收录了新华词典、现代汉语词典的所有的词语,词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和完善。
您可以输入任何词语中的部分文字或者词语,如:高,高兴,只要符合查询条件的词语都会显示出来。感谢您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