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莽改制
词典收录
词语解释
西汉末年,社会危机严重。公元8年,王莽代汉称帝,进行托古改制颁布法令,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,私家奴婢改称私属”,都不许买卖。一家不满八个男子,占有田地不准超过九百亩,多占的田地分给族人或乡里,没有土地的可按一夫一妻一百亩的标准分给。此外,屡次更变币制,恢复五等爵制。由于贵族、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对,法令得不到贯彻实施,农民对此极为不满。而币制的屡次变更,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。改制反而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,引发农民起义。
构词分析
王
拼音:
wánɡ
解释:
王
(会意。本作士”,是能独立任事的人,后加一横,表示在士”之上,即人间的最高统治者,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统治者◇帝”、王”同步降职,帝成了人间的皇帝,而王
”成了对臣子的最高封爵。本义天子、君主)
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
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--《诗·小雅·北土》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王,天下所归往也。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,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。三者,天、地、人也;而参通之者,王也。”--《说文》
王,天子也。--《释名》
王,有天下曰王。帝与王一也。周衰,列国皆僭号自
王wáng
⒈国君国~。帝~。
⒉〈古〉秦代以后的一种最高封爵封~。~府。
⒊大~父~母(祖父祖母)。
⒋一类中的首领或最特出者蜂~★~、子~。百花之~。
王wàng〈古〉统治,做君主,统一天下~此大邦。自立为~。以德行仁者~。
莽
拼音:
mǎnɡ
解释:
莽
(会意。从犬,从茻。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,假借为茻,草丛)
草丛
莽,草也。--《小尔雅》
暴骨如莽。--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
在野曰草芒之臣。--《孟子》
罗千乘于林莽。--《汉书·扬雄传》
地饶广荐草莽水泉。--《汉书·景帝纪》。注草稠曰荐,深曰莽。”
伏戎于莽。--《易·同人》
又如莽林(泛指草木密集连绵而不能通过的森林;专指热带雨林);莽渺(深远而渺茫的样子);莽草(一种有毒植物,又称水莽草”)
草
食莽饮水,枕块而死。--《淮南子》
姓
莽
茂密;盛多
莽mǎng
⒈密生的草,也泛指草草~。
⒉粗鲁,冒失~汉。鲁~。
⒊
①草木茂盛的样子草木~ ~。
②无边无际~ ~万重山。
改
拼音:
ɡǎi
解释:
改〈动〉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左边是己”,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;右边是攴”,象以手持杖或执鞭。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。本义 改变)
同本义
改,更也。--《说文》
敝予又改为兮。--《诗·郑风·缁文》
盖改葬也。--《公羊传·庄公三年》
回也不改其乐。--《论语·雍也》
改取一个挟之。--《仪礼·乡射礼》。注更也。”
改居则请退可也。--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
执政未改。--《国语·鲁语下》
前图未改。--《楚辞·九章·怀沙》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--唐·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盘庚不为怨者故
改gǎi
⒈变革,更换~变贫穷。~革开放。~名换姓。更~不合理的制度。
⒉纠正~正。~过自新。~恶从善。
⒊修订,更正修~。~文稿。~童衣。
制
拼音:
zhì
解释:
制
制、製本同一词,后来分化,製”用于具体的制 造,制”且于抽象的制作。(会意。小篆字形,左边是未”,右为刀。未”即有滋味,乐于裁制。本义裁断;制作)
同本义
制,裁也。--《说文》
贤主之用人也,犹巧工之制木也。--《淮南子·主术》
制彼裳衣。--《诗·豳风·东山》
可使制梃,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。--《孟子》
又如制割(裁剪切割);制义(制宜,裁断适宜);轧制;机制;仿制;自制;试制;研制(研究制造);配制;提制(提炼制造);精制;中国制
制定,用文字规定
泽上有水,节,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。╠
制zhì
⒈规定,拟定~定。~订。因地~宜。
⒉禁止,限定,约束,管束~止。~约。限~。控~。遏~。管~。
⒊规章,法度,法则~度。法~。民主集中~。
⒋造,作~造。~作。~版。~图。
⒌
①用强力使驯服、服从。也作"制伏"。
②按规定样式做的服装学生~服。
⒍
⒎
应用场景
含有"王莽改制"的常见词语或成语
王莽改制的例子
王莽改制相关词语
与王莽改制有关
关于汉语词典

为您提供最新的汉语词典查询服务,目前收录了新华词典、现代汉语词典的所有的词语,词语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和完善。
您可以输入任何词语中的部分文字或者词语,如:高,高兴,只要符合查询条件的词语都会显示出来。感谢您的使用。